-
青岛制造迈向品牌高地:如意浪潮领衔山东质量强省新实践
在山东省"品牌强省"战略推动下,以青岛为代表的城市正通过招商引资与品牌升级双轮驱动,构建"山东制造"新优势。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质量强省建设,龙头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技术革新等路径,推动纺织、家电、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矩阵。 一、跨国并购重塑产业格局 纺织巨头通过收购日本瑞纳及法国轻奢品牌,实现从代工到品牌运营的跨越。其面料已占据全球顶级品牌20%市场份额,带动山东纺织业出口额提升。类似案例还有工程机械领域企业并购德国液压技术企业,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化。这种"以资本换技术、以市场换品牌"的模式,成为山东企业国际化扩张的典型路径。 二、老字号焕发新动能 百年啤酒品牌推出艺术联名款与精酿系列,年轻化产品线占比提升至35%。家电企业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全球15万家生态资源,实现从硬件制造商到场景解决方案商的转型。数据显示,老字号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3.8%,高于行业均值1.2个百分点。 三、技术驱动品牌升级 云计算企业构建政务云平台,服务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政务云市场占有率连续五年居首。重卡制造商通过中德合资项目引进纯电动技术,新能源车型已出口至北欧市场。在高端装备领域,山东企业近三年累计突破"卡脖子"技术147项,形成专利集群优势。 四、政策构建品牌生态 山东省建立品牌培育梯度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2023年新增"好品山东"认证品牌68个,涵盖农业、制造业等领域。配套出台的质量提升行动方案,推动全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提升至89.7。 在"创新创优创品牌"战略引领下,山东正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的品牌发展格局。从青岛家电到潍坊动力装备,从烟台葡萄酒到淄博新材料,区域品牌矩阵的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印证了"质量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的转型路径。
2025-08-15
-
青岛创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岛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区域发展战略深度融合,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双轮驱动,为招商引资工作注入精神内核。全市构建起党政引领、法治保障、文化浸润、教育夯基的多维推进体系,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特色发展路径。 一、党政干部发挥价值践行示范效应 青岛市坚持把领导干部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群体,建立常态化党性教育机制。通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创新"情景式党课""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等形式,强化公仆意识和服务理念。在即墨区试点推行的"民情日记"制度,要求干部每月至少走访20户群众,将群众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有效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二、法治建设构筑价值保障体系 市政法系统推动《青岛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12部地方性法规修订,将诚信建设、志愿服务等核心价值观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2023年建立的"法治云"平台整合司法大数据,实现类案裁判标准统一,让群众在每起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市南区打造的"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已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超10万件次。 三、文化浸润创新价值传播载体 市文旅局实施"核心价值百千万工程",组织创作《山海情》等文艺作品86部,建设主题文化广场47处。崂山区创新"非遗课堂"进社区活动,将传统剪纸、木版年画等民俗艺术与现代价值传播相结合,累计开展活动320场次,覆盖居民12万人次。 四、教育体系夯实价值培育根基 市教育局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开发《德育实践指导手册》,在全市中小学推行"美德银行"积分管理。青岛大学建立的"价值观培育实验中心",研发VR情景教学系统,通过模拟道德困境提升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市北区开展的"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已涌现出环保先锋、孝心模范等典型人物63名。 五、统战工作凝聚价值共识合力 市委统战部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开展"四信"教育,组建"同心智库"吸纳意见建议182条。针对宗教场所实施"六进"活动,建立双语宣讲队伍,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西海岸新区打造的"企业家价值观研修基地",累计培训非公经济人士1500余人次。 六、基层实践深化价值转化应用 李沧区创新"微实事"办理机制,通过居民议事会确定年度民生项目,2023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6万平方米。城阳区推出的"阳光惠民"大数据平台,实现救助资金发放全程透明可查。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达180万人,"邻里帮"互助平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2万件。 青岛市委党校专家指出,这种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治理体系的实践,既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也优化了营商环境。2023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8.6万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500家,印证了精神价值引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良性循环。
2025-08-15
-
青岛高新区:构建创新孵化矩阵 赋能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
青岛高新区正全力推进专业化创新孵化载体建设,计划打造总面积达200万平米的孵化集群,通过聚焦主导产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服务生态等举措,强化招商引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实体产业转型升级,率先建成国内一流的众创空间集聚区。 一、聚焦主导产业,打造专业化孵化载体。青岛高新区围绕区域确定的五大主导产业,依托北科建、赛瑞达等具备产业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重点布局生物医药、石墨烯等细分领域的专业创新孵化载体。这些载体根据产业特性提供定制化空间,涵盖研发实验室、中试基地、配套办公区等,满足企业从初创到成长的全周期需求,为实体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精准空间支撑。 二、深化政企协同,构建产业联动平台。为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青岛高新区积极与海尔、IBM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型众创空间。借助大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渠道、供应链体系等方面的优势,为入驻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市场对接、资源共享等服务,帮助小企业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实际难题,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三、联动高校院所,搭建研发转化通道。青岛高新区加强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中科院自动化所、光电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建研发型众创空间。通过联合设立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共建实习基地等方式,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加速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化应用转化,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四、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青岛高新区深入实施“蓝贝创客计划”,引导社会各类服务主体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涵盖创业培训、融资对接、政策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领域,全方位支持企业成长。同时,联合山东大学、中美科技创新园合作开展“金苹果计划”,重点选育海外留学生创新项目落户,吸引优质人才及技术资源集聚,为区域招商引资增添新活力。 五、夯实载体基础,提升集群发展能级。近年来,青岛高新区持续推进孵化载体建设,孵化规模稳步扩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通过举办高水平创新创业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其中盘谷创客空间先后获得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青岛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岛市首批众创空间等荣誉,为区域创建一流众创空间集聚区奠定基础。随着200万平米孵化器建设任务的推进,青岛高新区将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及项目落地,推动创新孵化集群向更高水平发展。
2025-08-15
-
中韩自贸青岛红利驱动千万元税收减免提速招商引资新势能
在中韩自贸协定推进过程中,山东区域依托政策红利显著拉动招商引资,通过关税优惠措施大幅降低企业成本。数据显示,相关货物进口减免税款数千万元规模,有效吸引国际资本和产业项目落地,推动双边经贸深化合作。 一、中韩自贸协定作为两国战略合作框架,强化贸易自由化进程。协议涵盖商品、服务和投资领域,旨在消除壁垒、优化营商环境,为山东等关键区域提供发展契机。山东地处中韩经济带前沿,拥有众多产业园区,如青岛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成为协议落地的重要承载地,实施后进一步深化经济互补性和一体化。 二、关税减免机制对山东产生实质性利好。协定下自韩国进口商品享受优惠税率,累计减少税款数千万元级别,覆盖电子设备、汽车部件和农产品等核心行业。青岛海关统计数据显示,进口货物价值巨大,切实降低企业采购支出,提升价格竞争力。此外,检验检疫部门签发大量原产地证书,助力货物出口韩国时获得税收减免,总值达数亿元规模,推动双边贸易平衡。相关措施促进供应链稳定,避免重复征税,激发企业跨国运作活力。 三、原产地证书签发体系在贸易流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山东检验检疫机构强化数字认证管理,确保证书高效便捷发放,涵盖数万份规模。此机制使货物合规获得韩方优惠,节省企业税务成本,累计金额可观。技术升级提升流程透明度,如电子化系统加速审批,减少通关时间,巩固山东作为中韩贸易枢纽的地位,带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招商引资成效通过自贸协定放大,吸引更多项目集聚。优惠政策如减税措施增强投资吸引力,推动韩企在山东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涵盖制造业、物流和高新技术领域。青岛等城市出台配套投资政策,优化产业园区服务,结合协议红利形成联合效应。这加速产能转移和就业增长,促进区域经济结构升级,例如推动创新企业孵化与合作,打造可持续增长引擎。 五、中韩自贸实践为区域经济带来整体提升。协定实施后促进贸易额显著增长,稳定出口市场并扩大进口来源,强化山东在环渤海经济圈的辐射力。通过规则互认、程序简化等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合作领域,如拓展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该模式为类似自贸协定提供借鉴,巩固山东对外开放前沿优势。
2025-08-15
-
唐山园区强化钢铁产业政策引导 推动绿色转型与公平竞争
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多部门联合印发文件,进一步规范对钢铁企业的支持措施,强调通过公平竞争与绿色发展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此举旨在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引导钢铁产业向高效、低碳方向迈进,同时确保政策合规性与市场公平性。 一、政策核心聚焦公平竞争与产能优化 文件明确要求各地区制定产业政策时,须遵循公开透明原则,严格执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杜绝地方保护主义。针对钢铁行业,严禁以任何形式支持违规新增产能,并加速淘汰环保、能耗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唐山作为钢铁重镇,已率先开展产能置换项目核查,2023年累计压减粗钢产能超200万吨。 二、绿色转型成为支持措施首要导向 政策强调对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项目的定向扶持,要求专项资金必须用于研发低碳技术、智能改造等领域。邯郸部分钢铁企业通过氢能炼钢试点,2023年实现吨钢碳排放下降12%。监管部门将加强审计,确保资金使用与减排目标挂钩。 三、强化贸易政策合规性审查 根据国际规则,文件禁止地方政府提供违规出口补贴,要求各地清理可能引发贸易争端的扶持条款。江苏省在2023年修订了7项地方性补贴政策,确保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 四、长效机制护航行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政策将定期核查各地执行效果。河北省已设立钢铁产能监测平台,实时跟踪企业排放与能耗数据。未来还将推动跨区域协同监管,防止产能无序转移。 此次政策调整标志着钢铁行业治理从规模控制转向质量提升,为全国钢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025-08-15
-
烟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启动 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引擎
烟台市通过招商引资与军方深度合作,正式启动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该项目由地方政府与海军航空工程院校联合建设,聚焦无人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旨在构建"军地会商、产业共融"的全要素创新平台,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定位与建设背景 作为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实践载体,该基地被纳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依托烟台市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院校的科研优势,重点突破高端制造领域"卡脖子"技术,目前已规划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三大功能板块。 二、核心功能与产业布局 基地采用"1+N"协同创新模式,以智能无人系统为突破口,延伸发展海洋装备、卫星应用等产业链。特别设立军地联合实验室,推动航空航天材料、舰船电子信息系统等17项核心技术攻关。配套建设的中试基地可满足从研发到量产的全周期需求。 三、政策支持与保障机制 烟台市出台专项政策包,涵盖土地供给、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23条措施。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已梳理形成首批48项军民通用技术目录。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民参军、军转民项目落地。 四、预期效益与发展目标 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百家,形成年产值突破300亿元的产业集群。通过建立"需求对接-联合攻关-成果共享"机制,力争三年内实现10项以上重大技术成果转化,为海军装备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五、区域协同与示范意义 该基地将联动青岛、威海等沿海城市,构建胶东经济圈军民融合创新共同体。其探索的"院校研发+地方转化+军方应用"模式,为全国军民资源双向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经验,相关管理机制已申报国家试点。
2025-08-15
-
烟台开发区构筑产学研高地 百家高校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
在招商引资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下,烟台开发区正加速形成“高校+院所+企业”的协同创新生态。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区内骨干企业与138家高校院所建立深度联动,累计落地936个技术攻关项目,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人才集聚。 一、龙头企业联合顶尖院所攻坚关键技术 华恒节能科技公司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合作的纳米润滑材料项目,突破传统润滑油添加剂技术瓶颈,研究成果已应用于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艾睿光电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立的光电实验室,开发出新一代红外成像芯片,填补国内智能传感领域空白。此类合作聚焦产业链“卡脖子”难题,近三年带动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3%。 二、校地共建平台激活创新要素 同济大学烟台研究院重点开展海洋装备智能化研究,其研发的自主导航系统已在烟台船舶工业投入测试。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建设的海上试验场,为区域涉海企业提供技术验证服务。天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促成12项专利技术在开发区实现产业化,技术合同成交额超8000万元。 三、产学研联合体培育复合型人才 恒远科技与山东工商学院共建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每年定向输送200名专业技术人才。北京交通大学烟台研究院开设的“智能交通专班”,为万华化学等企业定制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区内95%的科技型企业已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近五年累计培养工程硕士及以上人才超1500人。 四、政策体系赋能成果转化生态 开发区设立每年2亿元的产学研专项基金,对联合实验室最高给予500万元资助。建立“揭榜挂帅”机制,首批发布的17项企业技术需求均由高校团队揭榜攻关。通过建设6个中试基地,科技成果平均转化周期缩短至9个月。 目前,区内已形成新材料、光电传感、高端化工等8个产学研创新集群,相关产业年产值突破1200亿元。这种“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正推动烟台开发区向国家级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迈进。
2025-08-15
-
烟台跨境电商生态升级 敦煌网运营中心启航助力产业转型
在招商引资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烟台市通过搭建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加速传统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近期举办的产业高峰论坛聚焦“数字新机遇,电商新通道,联动新市场”,标志着敦煌网区域运营中心落地及城市特色馆上线,为本地企业对接“一带一路”市场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与载体协同发力 烟台电子商务产业园作为国家级示范基地,近年来整合海关、检验检疫等资源,建成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及公共服务平台。芝罘区以“服务业强区”战略为导向,将跨境电商列为新旧动能转换核心领域,累计吸引300余家产业链企业集聚,形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多元生态。 二、专家智库把脉转型路径 论坛期间,多位国家级智库成员解析了跨境电商在区域经济中的杠杆作用。专家指出,RCEP协定与“一带一路”叠加效应下,烟台的海洋经济、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可通过B2B平台实现品牌出海,建议企业利用数字化工具重构供应链,降低贸易合规成本。 三、敦煌网生态赋能本地化 新成立的运营中心将提供卖家孵化、物流金融等全链条服务,其特色馆首批入驻企业涵盖葡萄酒、水产品等烟台优势品类。这一合作模式通过流量倾斜、数据共享等措施,预计带动中小外贸企业年跨境交易额增长。 四、监管创新与产业联动 烟台海关推出的“清单核放、汇总申报”通关方案,将企业退税周期压缩。同时,产业园联合高校开设跨境电商人才实训基地,目前已培养复合型运营团队超200人,有效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 五、标杆案例示范效应显现 某机电企业通过园区平台对接东南亚采购商,半年内线上订单占比提升至35%。此类案例印证了跨境电商对传统制造业的提振作用,未来烟台计划复制经验至更多细分领域,构建“产贸融合”新格局。
2025-08-15
-
烟台三企跻身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 彰显产业创新实力
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烟台市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产业政策引导,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细分领域领军企业。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中,烟台市三家企业凭借技术领先性和市场占有率成功入选,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单项冠军企业引领细分领域突破 此次入选的烟台企业中,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系列产品获评示范企业,其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前列,核心技术打破国际垄断。杰瑞石油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凭借连续油管作业机的研发优势成为培育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油气田高效开发。持久钟表集团有限公司则以时间同步系统入选,该技术为轨道交通、电力系统等关键领域提供高精度时间基准。 二、国家级认证凸显产业硬实力 制造业单项冠军评选以“专精特新”为导向,要求企业在细分领域具备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和市场占有率。示范企业需达到全球市场前三份额,培育企业则需具备冲击国际领先水平的潜力。烟台三家企业入选,既是对其长期专注技术创新的肯定,也反映出烟台市在化工、高端装备、精密制造等领域的产业链优势。 三、政策赋能助力企业全球化布局 根据规划,国家将通过专项资金支持、技术攻关协作等措施,推动单项冠军企业强化品牌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烟台市已同步出台配套政策,重点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建设海外研发中心。例如,万华化学正加速布局欧洲生产基地,杰瑞石油的连续油管技术已服务全球30余个油气田项目。 四、产业集群效应加速形成 烟台市以单项冠军企业为标杆,正在构建“领军企业+配套园区”的协同发展模式。例如,依托万华化学打造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已吸引50余家上下游企业集聚;杰瑞石油带动了当地油气装备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这种“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此次入选名单的烟台企业,不仅代表了中国制造业在细分领域的最高水平,更展现了区域经济通过创新驱动和产业协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践成果。未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加码和企业的深耕细作,烟台有望涌现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标杆。
2025-08-15
-
烟台市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 万华领衔表面材料实验室落地
在烟台市招商引资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战略布局下,全国首个聚合物表面材料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式获批落地。该实验室由万华化学集团联合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共建,标志着烟台市在高端化工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将为我国表面材料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一、实验室定位与战略意义 该国家工程实验室聚焦涂料、胶粘剂等表面材料“卡脖子”技术攻关,是当前全国该领域唯一国家级研发平台。其获批填补了环保型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工程化研究的空白,对推动建筑、纺织等下游产业绿色转型具有示范意义。 二、核心技术攻关方向 实验室重点突破三大领域:环保树脂合成工艺、功能性助剂开发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创新,研发低挥发性单体材料;开发仿生海洋防污涂料等特种产品;建立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依托万华化学产业化优势,联合高校在材料基因组、界面科学等基础领域的成果,形成“企业主导+院校协作”模式。实验室已规划建设共享中试基地,加速科研成果向金属防护、木器涂装等场景落地。 四、经济效益与产业带动 预计三年内形成超百项专利技术,带动区域形成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技术推广后,可促进人造革等行业减少有机溶剂使用量30%以上,推动华东地区形成超千亿级环境友好型材料产业集群。 五、人才集聚与长效发展 实验室实施“双聘专家”机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研发人才。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青年科学家项目,计划培养200名以上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行业持续创新储备智力资源。 该实验室的建成,将强化烟台市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布局中的枢纽地位,其经验模式可为新材料领域其他实验室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2025-08-1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